狗狗是如何得狂犬病的?
家养的宠物狗一般不会有狂犬病,但野外流浪的动物可能会有携带病毒,当人与患病动物接触时有可能感染该病,其中人的伤口接触到动物的唾液或血液后最容易被传染,所以如果家养宠物在咬人过程中有出血情况则必须要去注射疫苗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中枢神经源性传染病。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不安,对声、光、水等刺激敏感,发作性咽肌痉挛,肢体瘫痪、吞咽困难;并发狂犬病脑炎时,除恐水的特殊症状外,还会出现高热、意识紊乱、吸入性肺炎及呼吸衰竭等症状。本病病死率几乎100%。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有5千万人次易感动物咬伤,导致约2.5亿人患狂犬病,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属于狂犬病高发国家之一,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病即病死率高达100%,因此,预防尤为重要,而预防的关键是控制传染源! 那么什么是传染源呢? 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能通过传播途径将病原体传播给他人的人或者动物。比如得了狂犬病的犬、狼和猫等等。
那么狂犬病患者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如果您的宠物已经得病,请不要放弃治疗! 目前对于狂犬病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应采取以暴露后预防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一、对可疑病人进行隔离管理 发现病人后应立即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处理,由疾控中心安排专用交通工具转运至定点救治医院,同时做好病人转移过程中的防护。在转运前应对病人的分泌物(如汗液、尿液、粪便、唾液、痰液、伤口渗出物等)进行消毒,并对病人居住的房间进行终末消毒,必要时可暂时封闭其居住地。 在病人住院期间,应当尽量避免其与外界接触,并限制他人进入病房。
二、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预防性措施 对狂犬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尤其是直接接触病人的护理人员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佩戴手套对其进行必要的护理,并进行医学观察7天,观察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有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以及全身不适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有无精神神经症状,皮肤粘膜有无损伤,并对其伤口进行处理。 接触者如出现上述任何症状,均应前往当地疾控接受进一步的医学检查和处置。
三、对可疑动物进行处置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处置原则是对可疑动物立即处死,然后由当地疾控机构进行深部组织样本采集送检,待检测结果出来后确认是否患有狂犬病后方可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