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东西不吸收就会拉出来吗?
“不吸收的东西都会排泄出去”——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食物最终是否被消化、吸收取决于多种因素,如食物种类、食物的形态、细菌作用等。 不溶性物质进入胃肠道后,直接被细菌分解成为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可溶性营养素如蛋白质则要经过胃肠腔内各种酶的作用,逐步分解为小肽和氨基酸;而脂类则需在胆汁酸或胰脂肪酶的作用下才能水解为脂肪酸。 这些营养成分一旦得到吸收,将被运送到全身各处,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然而,当机体对这些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增加时,肠道不仅不会将其全部排出,还会重新加以利用。这时,人体便会产生“异食癖”,如吃土、吃草、吃沙子甚至吃泥。
事实上,尽管人类是杂食性动物并具备嚼碎硬物的牙齿,但通常并不会直接食用泥土等异物。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机体严重缺乏营养(如饥饿),则会尝试摄入这些非营养性异物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也就是说,先摄取非营养性异物,再转换成营养物,最后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可见,“吸收→排泄”并非食物转化利用的唯一途径。 当然,若是吃了不能被消化的某些东西,如药物、金属颗粒及塑料等,可能会形成肠梗阻导致消化不良,这些异物会在肠道中逐渐被消化液分解,最后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食物能否消化吸收利用,取决于多种因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