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怎么得的急性肠胃炎?
“急性胃肠炎”是由胃、十二指肠炎症或溃疡引起的,病变可能局限于黏膜层(粘膜炎)或者累及肌层(溃疡)甚至穿透全胃壁进入腹腔。 主要病理变化为消化道壁水肿、充血和渗出。组织学上可见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坏死脱落,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 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胃肠道蠕动加快、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个别病例由于剧烈腹痛、大量消化液丢失而出现休克状态。但大多数病例在充分治疗的情况下,预后良好。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对猫的急性胃肠炎的研究多集中在人类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方面。现已知,有50%以上的病例与细菌有关,而其中30%~40%可发现致病菌。 通过粪便标本检测出的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属、弯曲杆菌属、志贺氏菌属、肠球菌属和耶尔森氏菌属等。这些细菌可以通过口腔感染(口腔污染)、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者直接接触患猫的粪便而传染给人。另外,尚有17%的病例不能分离出细菌,可能与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有关。 目前认为,细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消化道壁引起黏膜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呕吐、腹泻,以及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有些细菌感染还具有免疫原性,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进一步的胃肠道损伤。某些细菌性感染所致的胃肠炎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甚至可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和慢性消化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 根据不同的致病因素,急性胃肠炎在猫中的发病情况可以从轻微到严重不等。多数情况下,患病兽会出现食欲下降或者废绝、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 严重时,机体可能发生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甚至危及生命。
对细菌所致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观察表明,大多数病员在停止摄入可疑食物后2~3天,即可逐渐恢复。但是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细菌繁殖,一些有害因子如内毒素等有可能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引发全身性脓毒血症,严重时可能导致动物死亡。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胃肠炎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询问和临床检查,尤其应仔细采集既往和近期饮食史以排查可能的诱因。
必要时,可通过粪便检验协助判断病因。 应注意,某些慢性消化的疾病如慢性胃炎、结肠炎等也可以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的症状,此时需进行鉴别诊断。另外,一些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也可以产生类似胃肠炎的表现,应注意排除。 四、预防与控制 本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在于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定期驱虫有利于切断寄生虫病因。 对于已经发病的动物应及时治疗,同时注意做好环境消毒工作。对于同窝、同群动物密切监督,及时治疗,以防传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