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附近长出小肉球是什么?
我们的眼球表面有一层透明膜,我们称之为泪膜,泪膜从质和量两方面保护、润滑眼睛。当眼球表面出现黄色、白色或棕色的“肉疙瘩”时,就是提示泪膜质量的损害,或出现眼表的病变。
从泪膜的质来说主要包括:脂类、水、蛋白质、电解质等。脂类是泪膜的主要成分,约占泪膜的75%以上,尤其是以类脂质为主,有亲水性,即有亲水基和亲脂基。可以润滑、减少眼表散射光、减轻眼表脱水、防止结膜干燥、保持泪膜的稳定性。蛋白质在结膜和角膜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单分子层薄膜,对保护角膜和维持正常视觉功能起重要作用,而且蛋白质与泪膜脂质和含水量构成一个完整的膜层,即完整健康的泪膜。水分为泪腺分泌生理泪水、结膜上皮腺体和角膜内分泌及腺体分泌的泪水,这些水分是维持眼表润滑、湿润不可或缺的。电解质包括氯、钠、钾、钙等离子,起缓冲作用。
泪膜中的蛋白质缺乏或不足,主要的原因是长期应用抗嘌呤类、抗生素、激素等;泪液的减少或质得改变主要由于睑板腺功能障碍、泪腺缺乏、衰老等,均可使蛋白质缺乏。
正常情况下,眼睑周围有泪膜、滑膜炎、膜腺体和眼睑表皮脂肪细胞的包裹,如果蛋白质缺乏或不足,泪膜中蛋白质的水解或减少,眼睑周围出现肥厚、松弛的小“肉疙瘩”生长;或是由于脂类缺乏,脂质是泪膜和结膜表面屏障,缺少脂类成分泪液表面张力不够,结膜囊内水分丢失;或是水不足,即生理性泪水缺乏,都可使皮肤松驰、粘纤维蛋白增加,最终使得眼睛周边长出“肉疙瘩”。
引起“肉疙瘩”的原因,常见的就是慢性结膜炎、眼睑炎、泪膜质或量的损害、眼睑表面寄生虫或螨虫感染、眼睑表面脂肪或腺体增生等等。
治疗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由于引起原因不同治疗也各不相同。由于脂类缺乏和泪液不足等,可点用羟糖苷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等;睑腺炎或泪腺感染等应用抗生素滴眼液等;泪膜分泌减少,可以点用小牛血去蛋白酯提取物、艾莉丝滴眼液;或是由于异物,眼睑表面寄生虫或螨虫感染,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或是眼睑表面脂肪增生,局部理疗或电针、热敷等。
总之,“肉疙瘩”的出现,是眼睛的一种病变,是一种疾病的表现,虽然不威胁视力,但是不美观,并且影响美观,出现小“肉疙瘩”后都要积极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