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犬狂犬病疫苗什么时候打?
狂犬病毒,顾名思义就是寄生在神经系统的病毒。所以,只有神经细胞(神经元)能够传递这种病毒。 人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其中,周围神经系统又包括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
一般来讲,周围的神经是不传导病毒的。也就是说,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体内后,通常是不会直接到达大脑和中枢神,而是先到达周围神经,这时通过反射作用引起机体的抵抗。当然,如果病原体数量多或者毒性大,也有可能直接攻击周围神经,使机体发病。 而狂犬病毒这种传染病,就是通过咬人的动物嘴里的唾沫传染给人类的。当人在被携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之后,病毒首先入侵的部位也是周边的神经组织,然后经过神经的传导,最终到达大脑。注射疫苗的作用主要也是在预防周边神经组织的感染。
理论上讲,在没有注射疫苗的前提下,被狗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只要没有出现明显的伤口出血现象,就不必惊慌失措。因为伤口暴露在空气环境下,本身具有了杀菌的条件,并且,此时注射疫苗也可以促使人体产生抗体;但如果出现了伤口出血,尤其是伤口比较深且比较狭窄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的侵入,就必须及时注射疫苗。
目前,国内使用的狂犬疫苗主要是基因工程药物,属于灭活疫苗,也就是用细菌培养的方式获得抗原型病毒,然后将其杀死,使其失去感染性而保持抗原性,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获取免疫力。由于疫苗是灭活的病毒,所以接种者不会患病也不会将疾病传播给别人。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接种了疫苗,也不能保证100%的不患狂犬病,这跟疫苗本身的功效、个人体质以及接种过程中的操作规范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如果接种疫苗期间,机体产生了足够的抗体,那么就不会再得病了。如果没产生抗体会感染,这时候再注射疫苗,一般来说不迟! 但如果是暴露在后,马上接种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