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狗归养殖吗?
从法律角度讲,不合法。但是,从现实角度讲,很难彻底取缔。 先给大家看一个案例。在2018年的“央视曝光养兔骗局”中,记者调查了解到,这些所谓的“肉兔养殖场”实际上并不具备相关资质,甚至没有办理环保审批手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据当地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这里一共养了6万只兔,每年大概可以产450吨兔皮,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毛兔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 而这些毛兔吃的饲料,全是人工投喂的。 “兔料里加有酵母粉、玉米、蔬菜等,每天光兔粮就要喂好几百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除了以场为单位的养兔基地外,现在还有很多小型养殖户也加入了这个“大军”。 在河南焦作的一个农村,记者就见到了正在给兔子喂食的一名农户,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是养鸡的,今年看到养兔赚钱就想改行,专门养兔。 他所说的养兔秘籍就是,“多进兔粮,少给青菜,长膘快!” 这位养殖户表示,自己虽然改行了,但养兔技术还是跟以前养鸡时学会的。“我原来养土鸡的时候,鸡都是放在外面的,兔和鸡一样养就可以。”
对于这样的养兔方式是否合法的问题,当地动物防疫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直言不讳地表示,“这种养法肯定不行。” 但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当问到他对这些非法养殖场所采取什么措施时,他却说,“我们也没办法,这些都是村民自发养的,我们是监督部门,也没有权力去强制他们。” 当问到对那些散养的人怎么进行监管和检查的时候,他摇了摇头,“这我们也管不了,这是农业局的事。” 最后,在记者的反复追问下,他才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最好是跟他们沟通,跟他们解释违法的危害性,让他们自行处置。”
其实,像这样打着养殖旗号的皮草盗猎者,只是野生动物非法贸易链条上的一个小小缩影。 根据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数据显示,自1973年至2015年,全球共报告可疑的涉野生动物案件4200余起,其中80%以上涉及鸟类,40%以上为雀形目鸟类。 这些涉案的鸟类及兽类除少数属于保护动物外,绝大部分都属于可贸易物种或者未受到保护而可供交易的物种。而且,我国还发现了利用人工诱捕设备捕获野生鸟类并出售给鸟友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这些非法贸易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隐蔽性也越来越强。 去年疫情期间,有人在网上兜售孔雀、红腹锦鸡等野生动物,还有人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招揽客户的信息,声称可以提供野生的“刺猬”“貂鼠”“紫貂”等动物,还有“异宠”服务。 如果买家购买的话,还可以提供运输和冷冻保管等服务。 不过,即使是这样,由于这些动物的非法贸易已经对我国的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即使是在疫情最激烈的武汉,仍然出现了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高压态势。 4月23日,在武汉警方的一次清查行动中,当场缴获活体绿孔雀5只,死体孔雀30多只,以及一批冻干蟾蜍、冻干蚯蚓、兽药等涉嫌走私进口且禁止进口的生物制剂。